新闻中心
News Center很多人误以为电棒和电棍只是名称不同,实则用途有着严格界限。
防身电棒属民用安防产品,核心定位是个人自卫工具,设计初衷是帮助普通民众在遭遇不法侵害时震慑对方或争取逃脱时间。常见使用场景包括女性夜间独行、快递员夜间配送、独居者居家防护等,部分便携式型号甚至做成手电筒造型以增强隐蔽性。
电棍一般情况下(除非特指民用电棍)属于警用器械,《人民警察法》将其列为警察专用装备,仅限执法人员在制止违法犯罪、控制嫌疑人时使用。除基础电击功能外,警用型号常集成强光照明(射程超 200 米)、120 分贝以上高分贝报警等执法辅助功能,2023 年上海某小区保安使用合规电棍制止持械歹徒的案例中,其执法属性尤为明显。
两者的威力差异直接体现在技术参数上,这也是区分核心:
• 防身电棒:遵循民用安全标准,电压通常低于 10 万伏,采用高压低流设计,电击时仅造成短暂肌肉麻痹、疼痛感,不会留下永久性伤害。多数型号单次电击时间需控制在 3 秒内,且穿透力较弱,主要通过接触皮肤起效。
• 电棍:警用型号电压普遍达 4 万伏以上,部分专业款可突破 10 万伏,脉冲电流穿透力能达 5-6 厘米衣物,短时电击即可使目标丧失行动能力。其设计核心是 “制服性” 而非 “威慑性”,需经过专业训练才能控制使用强度。
这是最容易踩坑的环节,关键看 “产品属性” 和 “使用目的”:
只要符合两个条件即为合法:一是产品通过国家质量认证(无警用标识、电压合规),二是用于正当自卫。2022 年广州李某网购合规电棒,遇抢劫时使用制服歹徒,法院认定为正当防卫且不追责。但需注意:若用于主动攻击、威胁他人,即便产品合规也会构成违法,2021 年就有人因用其威胁邻居被行政拘留。
普通公民持有电棍基本等同于违法!《人民警察法》明确规定,非警务人员持有警用电棍可处 15 日以下拘留,没收物品;若用于犯罪,还将追究刑事责任。即便声称 “防身”,只要产品属警用制式(如带有警徽标识、高压输出),就会被认定为非法持有管制器具。
使用防身电棒时需满足五大要件:存在现实侵害、侵害正在进行、针对侵害人本人、以防卫为目的、强度与侵害程度相当。比如对方持刀抢劫时电击致其昏迷属合法,但对方仅徒手推搡却电击致重伤,就可能构成防卫过当,面临拘役甚至有期徒刑。
1. 认准产品属性:购买时看清楚 “民用防身” 标识,拒绝任何带有警用元素的产品;
2. 留存购买凭证:选择正规商家,保留质量认证文件,避免买到超标产品;
3. 明确使用边界:仅在生命财产受威胁时使用,侵害停止后立即停止反击;
4. 优先合规工具:若担心法律风险,可选择辣椒喷雾、警报器等更易界定合法性的防身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