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6096467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电击棒能否 “一击致晕”?实验告诉你真相,结果出人意料!

发布时间:2025-09-29点击次数:
“掏出电击棒一碰,歹徒立刻倒地晕厥”—— 影视剧中的经典场景,让不少人将电击棒视为 “一击制敌” 的神器。但现实中,电击棒真能实现 “一击致晕” 吗?我们采购了 3 款热销电击棒(民用款 X4、专业执勤款 H168、户外款 X8),联合安保培训师完成 12 组实测,结果颠覆了多数人的认知。
实测现场:3 款电击棒竟无一款能 “一击致晕”
实验在专业防护场地进行,由 3 名体重 65-80kg 的成年男性志愿者佩戴绝缘防护装备参与,重点测试 “致晕效果”“行动限制时长”“身体反应” 三项指标:
民用款 X1(标注 8 万伏)的表现最为平淡。接触志愿者手臂 1 秒时,对方仅皱眉喊 “麻”;延长至 3 秒,志愿者出现手臂肌肉轻微痉挛,但能正常站立行走,无任何眩晕感。“就像被强静电打了一下,疼但能忍。” 志愿者事后描述。
专业执勤款 H168(实测 800 万伏)威力显著提升。电击手臂 3 秒后,志愿者瞬间下蹲,四肢不受控颤抖,5 秒内无法站立,但意识始终清醒。“感觉腿突然‘抽了筋’,想站却动不了,但脑子很清楚。” 当电击部位换为大腿时,效果减弱,仅造成局部麻木。
户外款 X8(20 万伏)的测试更具参考性。连续电击 5 秒后,志愿者出现短暂站立不稳,但扶住栏杆即可恢复,全程未出现晕厥。反复测试 10 次,仅 1 次因电击靠近颈部的锁骨位置,出现 2 秒头晕,随即恢复正常。

“所有合规电击棒都达不到‘一击致晕’效果。” 安保培训师解释,“它们的设计目标是‘限制行动’,而非‘致人晕厥’。”

电击棒一碰就晕?.png


科学拆解:为什么 “一击致晕” 是伪命题?
实验结果背后,藏着电击棒的核心技术逻辑 —— 高压低流原理。
决定电击效果的关键不是电压,而是电流。正如我们实测发现,800 万伏的 H168 电流仅 3 毫安,远低于 50 毫安的致命阈值。这种 “高压击穿防护、低流控制伤害” 的设计,能瞬间打开人体肌肉的钠离子通道,引发强直收缩(类似抽筋),却无法干扰大脑的意识中枢。
致晕效果还与电击部位、时长密切相关。实测显示,电击四肢仅造成局部反应;即使靠近颈部等神经密集区,也需持续 5 秒以上才可能引发短暂头晕,且概率不足 10%。这与影视剧中 “一碰就晕” 的场景相去甚远。
更关键的是能量限制。合规电击棒单次释放能量仅 0.5-2 焦耳,相当于一节 5 号电池的千分之一,而要致人晕厥,至少需要 50 焦耳以上能量冲击脑部血管。“就像用羽毛拍打人,再用力也打不晕,只能造成痛感。” 电气工程师形象比喻。
真实案例:电击棒的真正价值在哪?
虽然不能 “一击致晕”,但电击棒在实战中仍能发挥关键作用。
28 岁的夜班护士李女士分享过亲身经历:去年深夜下班,她在停车场遭遇男子尾随。当对方伸手拉扯时,她掏出 X8 电击棒触碰其手臂,男子瞬间松手后退,她趁机跑向保安亭报警。“他没晕倒,但那一下疼得他直跺脚,根本没时间追我。”
这类案例在实测中也得到验证。模拟 “夜间遇袭” 场景时,开启电击棒的爆闪功能(800 流明强光),能瞬间致盲 2 米内目标,配合 1 秒电击,可迫使攻击者退缩,为使用者争取 30 秒以上的逃生时间。这正是电击棒的核心价值 —— 通过 “强光威慑 + 疼痛干扰” 创造逃生窗口。
必知提醒:使用电击棒的 3 个关键原则
实测与案例均证明,电击棒是有效的防身工具,但需用对方法:
优先攻击四肢。实测显示,电击手臂、大腿等肌肉发达部位,能以最小风险实现最佳限制效果,避免触碰头部、心脏等要害区域。
控制电击时长。单次电击不超过 3 秒,连续使用间隔需超 10 秒,防止局部皮肤因热效应出现灼伤。
认清法律边界。民用电击棒电压不得超过 30 万伏,且禁止在公共场所随意使用。民警提醒,非法携带警用电击棒(如 H168 这类执勤款),可能面临治安处罚。
结语
实验彻底戳破了 “电击棒一击致晕” 的谣言。这些防身工具的真实威力,是通过高压低流的科学设计,在安全范围内制造疼痛与肌肉痉挛,为使用者争取逃生时间。与其追求 “一击制敌” 的幻想,不如掌握 “电击 + 逃脱” 的正确用法 —— 毕竟,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永远是及时脱离危险场景。


全国服务热线:

18356096467 微信与电话同号

以品质赢得客户满意口碑
扫一扫
添加公司微信

合肥道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EyouCms  皖ICP备19019337号-3

微信

关注

公众号:贝斯达防卫

微信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