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6096467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电棒专卖店防身”产品真的合法吗?资深律师为你解读边界与风险

发布时间:2025-10-07点击次数:
一、街头热销的 “防身神器”,实则藏着违法风险
“老板,这款电击力度大的电棒怎么卖?” 在不少城市的小商品市场或线上店铺,电棒作为 “防身神器” 悄然热销。但市民不知道的是,看似实用的防身工具,可能触碰法律红线。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王律师指出:“多数民用防身电棒已被纳入管制器具范畴,私自购买、持有本身就可能违法。”

2024 年郑州警方曾查处一起案件:市民张某从线下 “防身器材店” 购买电棒后随身携带,在地铁安检时被查获,最终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并罚款五百元。这类案例并非个例,仅 2023 年全国公开的此类行政处罚就超千起。

M11电棍主图1.jpg


二、法律定性:电棒为何成 “管制对象”?
判断电棒是否合法,首要标准是其是否属于 “管制器具”。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禁止非法携带,而电棒因具备攻击性和人身伤害风险,多地公安机关已将其纳入管制目录。
王律师进一步解释:“即使部分商家宣称‘民用低电压、非管制’,但司法实践中,只要电棒具备电击致伤能力,就可能被认定为管制器具。” 例如深圳警方明确规定,输出电压超过 36V 且具有电击功能的器械,均按管制器具管理。
更值得警惕的是销售环节的违法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未经许可销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2023 年杭州警方捣毁一电棒销售团伙,查获电棒 200 余支,主犯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三、三重法律风险:从持有到使用的 “雷区”
1. 持有即违法,不问用途
“很多人认为‘我只是防身不用’就没事,这是严重误区。” 王律师强调,只要未获公安机关批准,私自持有管制类电棒,即便从未使用,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上海市民李某为应对夜间通勤购买电棒放在包内,未使用却在入户安检时被发现,最终被处以警告并没收电棒。
2. 防卫不当,变 “正当” 为 “犯罪”
即便面临不法侵害,使用电棒防卫也需严守边界。根据《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需满足 “正在遭受不法侵害”“防卫未超过必要限度” 两个条件。2023 年广州一起案件中,市民陈某遭遇小偷扒窃,用电棒持续电击对方致其重伤,最终因防卫过当被以故意伤害罪起诉。
王律师提醒:“若对方仅实施轻微侵害(如推搡、言语威胁),使用电棒造成重伤以上后果,极可能被认定为防卫过当。”
3. 公共场所携带,刑期可达三年
《刑法》第一百三十条明确,非法携带管制器具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且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2024 年成都某男子在火车站携带电棒被查获,因该电棒电压达 10 万伏,且火车站属于人员密集场所,最终被判处拘役两个月。
四、正当防卫的 “边界指南”:这样用才不违法
若确遇紧急危险,使用电棒防卫需把握三个原则:
  • 时机正当:必须针对 “正在进行” 的不法侵害,提前预防或事后报复均不构成正当防卫。例如对方已停止抢劫并逃跑,再用电棒电击即属违法。
  • 强度匹配:防卫手段需与侵害程度相当。面对徒手抢劫,电击对方四肢使其失去反抗即可,若电击头部造成重伤,则可能过当。
  • 证据留存:及时报警并保留现场监控、证人证言等,证明防卫的必要性。2023 年武汉女子遭持刀威胁时用电棒自卫,因监控记录下完整过程,最终被认定为正当防卫。
五、合规建议:合法防身的替代方案
与其冒险使用电棒,不如选择合法工具:
  1. 辣椒喷雾:多数地区允许个人持有,喷射距离 3-5 米,能暂时制敌且无致命风险;
  1. 强光手电:具备爆闪功能,可干扰不法分子视线,属于民用安全器材;
  1. 智能防身设备:带 GPS 定位、一键报警功能的防身器,既合规又能快速求助。
王律师最后强调:“个人安全防护的核心是‘避险优先’,遇危险第一时间报警,远比依赖违禁器械更可靠。”


全国服务热线:

18356096467 微信与电话同号

以品质赢得客户满意口碑
扫一扫
添加公司微信

合肥道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EyouCms  皖ICP备19019337号-3

微信

关注

公众号:贝斯达防卫

微信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