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6096467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电棍在执法单位的使用为何越来越低,探究背后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5-10-14点击次数:

在广西贺州街头的一次交通整治中,交警使用电棍击倒电动车车主的事件曾引发全网热议,涉事民警最终被停职调查。而这样的争议并非个例,近年来不仅类似事件的处理愈发严格,电棍在日常执法中的身影也越来越少见。从派出所装备室里积灰的器械到执法数据的明显下滑,电棍使用频率的走低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变化绝非偶然,而是政策规范、技术升级、理念转型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电棍被执法单位淘汰.png

政策收紧:从 "随意使用" 到 "严格受限"

法律红线的收紧是电棍使用量下降的核心推手。早年部分地区执法中,电棍曾被用于应对 "非 compliant 且无威胁" 的对象,甚至出现超过 15 秒电击的违规操作,这类滥用现象在多地屡见不鲜。但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人民警察法》还是地方的《电击警棍管理办法》,都对电棍使用划定了明确边界。
现行规范要求,使用电棍必须满足 "遭遇暴力抗法" 等法定情形,且需履行警告、双人操作等程序,电击时间严格控制在 1-3 秒内。 Baltimore 警方的实践更具代表性,2016 年实施 "仅对主动攻击行为使用电棍" 的新规后,当年使用量从 347 起骤降至 181 起,降幅达 46%。国内同样如此,执法人员若违反程序使用电棍,不仅会面临纪律处分,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这种刚性约束直接抑制了电棍的滥用空间。

技术迭代:传统电棍难敌新型装备

技术层面的先天缺陷让传统电棍在新型装备面前逐渐失宠。传统电棍依靠接触式电击发挥作用,电流过小则对强壮嫌疑人效果有限,电流过大又易引发心脏骤停等致命风险,这种性能矛盾始终难以调和。更关键的是,其必须近距离使用的特性,让执法人员常陷入与嫌疑人的直接搏斗,显著增加了受伤风险。
以泰瑟电击枪为代表的新型装备正在重构非致命执法体系。这类装备通过发射带针头的飞镖,可在 6 米外实现精准制服,依靠 "电致肌肉收缩原理" 让嫌疑人瞬间失去行动能力,且因心肌不应期特性大幅降低致死风险。虽然单价高于传统电棍,但凭借安全距离优势和可靠制服效果,已逐步在国内执法单位推广。此外,催泪喷雾、声波驱散器等装备的普及,也为不同执法场景提供了更精准的选择,进一步挤压了电棍的使用空间。

理念转型:从 "强制控制" 到 "服务型执法"

执法理念的深刻变革正在重塑执法行为模式。过去 "以强制力为核心" 的执法思路逐渐被 "服务型执法" 取代,市场监管总局提出的 "预防为主、轻微免罚、过罚相当" 原则,已成为跨领域的执法共识。这种转变在公安执法中体现为对 "最小武力原则" 的坚守,电棍作为较强力的警械,自然被纳入审慎使用的范畴。
执法培训的升级更强化了这一趋势。现在的执法培训不仅包含装备操作,更注重场景研判与沟通技巧,通过模拟演练让民警掌握 "先警告、再控制、慎使用" 的处置逻辑。 Butte 警方的经验显示,经过系统培训后,多数嫌疑人看到电棍的红色瞄准点便会服从指令,实际无需触发电击。这种 "以震慑代使用" 的模式,既实现了执法目的,又避免了器械使用引发的争议,成为新时代执法的典型特征。

舆情压力:滥用代价倒逼规范使用

社交媒体时代的舆情监督,让电棍使用的每一个细节都暴露在公众视野中。贺州交警电棍击倒电动车车主事件中,仅数小时相关视频播放量就突破千万,网友对 "过度执法" 的质疑直接推动了事件快速处置。类似案例反复证明,电棍使用一旦超出合理边界,不仅会损害执法公信力,更可能引发群体性舆情事件。
执法单位对此类风险的防控意识显著提升。一方面通过建立电棍使用台账,详细记录使用时间、事由、对象等信息,确保全程可追溯;另一方面强化事后监督,对每起器械使用事件开展合规性核查。这种 "全程留痕、从严追责" 的管理模式,让执法人员在使用电棍前必须充分权衡必要性,从源头上减少了非必要使用。
电棍使用量的下降,本质上是执法现代化的缩影。从政策规范的完善到技术装备的升级,从执法理念的转型到舆情监督的强化,多重力量共同推动着执法从 "粗放强制" 走向 "精准文明"。未来,随着智能执法装备的进一步发展和法治体系的不断健全,执法将更精准地平衡 "力度" 与 "温度",这正是法治社会进步的生动体现。


全国服务热线:

18356096467 微信与电话同号

以品质赢得客户满意口碑
扫一扫
添加公司微信

合肥道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EyouCms  皖ICP备19019337号-3

微信

关注

公众号:贝斯达防卫

微信
顶部